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曾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中总结了社会崩溃的五个因素,其中首条和次条就是生态破坏、气候变更。
如今,生态环保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大概念之下的实际行动却仍有不同的境遇。缺钱、缺技术、缺理念……“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很多地方面临的困境。
有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始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探索出一套更为高效的环保模式。以恒生中国为例,作为长期践行ESG绿色发展理念的外资银行,恒生中国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合作,以“绿碳+蓝碳”双概念在四川和福建两地开展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项目,积极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以期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路径。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海里游的……每一个小的物种背后,承载的却是森林、海洋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我们愿意用金融力量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和社区、经济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践行金融向善。”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说,以“种树”的方式来保护修复生态,听起来很简单,但它所带来的效能一定超乎想象。
——打通野生动物“生态廊道”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是远近闻名的“天下大熊猫第一县”,这里不仅有国内绝对数量上最多的野生大熊猫,还曾走出过大量的大熊猫“外交官”——1957年被作为国礼送到莫斯科动物的“平平”、后来在海外“圈粉”无数的“晶晶”“燕燕”等都出自平武县。
然而,盛名之下,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却仍面临威胁。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介绍,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原因,熊猫们的栖息地如今已经呈现出 “破碎化”、“孤岛化”的特征,“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种群内部近亲繁殖,或者更容易因为一次自然灾害、一次疾病而永远消失掉。”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目前全国野生大熊猫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种群存在生存风险。
“其实,不仅仅是大熊猫,包括羚牛、岩羊、林麝、川金丝猴、毛冠鹿、黑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境况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从过去的伐木工人“转身”成为平武县白马管护站的巡护工人,土生土长的黄前宝的感受非常直观:有些箭竹已经不适合大熊猫食用、林麝难以寻觅到合适的“林麝棍子”求偶……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恒生中国与SEE基金会共同合作,在平武县黄土梁梅家沟区域开展“绿碳”概念的森林保护修复项目,在约500亩的土地上人工种植冷杉、槭树等苗木,局部恢复当地珍稀和濒危物种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提升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5月的平武,海拔较低的县城已经很温暖了,但山里不少地方还有积雪,我们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栽种的树苗,大约28750株。如今,500亩的林子已经冒出了嫩芽。”黄前宝说,看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越来越好,觉得意义非凡。
——“你得把我的鱼塘保护起来”
与平武县2000多公里距离的福建省罗源县,所处的则是另一种境况。
“你得把我的鱼塘保护起来!”这是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总监王静来到当地听到的第一句话,来自罗源县碧里乡碧里村的一位村民。
王静说,得知他们要在当地进行红树林公益种植活动,碧里村的居民担心自己村不在试验范围内,赶紧前来争取。
村民对红树林的迫切渴望来源于一些现实困境。从航拍图上看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和碧里乡碧里村,大片互花米草占据了海边滩涂,一米多高的互花米草侵占了附近居民的航道、养殖鱼塘、带来赤潮问题,也给村镇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从2006年开始,罗源县在罗源湾滩涂开展互花米草除治营造红树林修复湿地生态工作,除治了大面积互花米草,但也遇到不少困难。”罗源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郭乾友是土生土长的罗源人,他说,人工或机械翻挖根部深埋等物理方法除治互花米草,极易复发反弹,很难根除;虽然探索了“滩涂米草除控剂”化学除治方法,但大面积使用对生态影响难以准确评价,还不宜大范围推广。种植红树林效果很好,但其维护和种植成本较高,令人头疼。
据了解,清除一亩互花米草需要三五千元,种植一亩红树林也要五千元左右,再加上人工管护费用,一亩互花米草综合整治要一万多元。显然,这一成本对地方财政来说,压力太大。
恒生中国和SEE基金会的到来,让当地看到了新希望。今年初,恒生中国发布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计划与SEE基金会合作,三年内在福建省开展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修复和种植红树植物(秋茄)100亩,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和碧里乡碧里村就是项目的第一站。
“红树林的培育是三分种、七分管,需要很高的资金成本,恒生中国的加入正好有效解决了当地的困境。”王静说。
——以“碳”谋发展,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模式
“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天气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最终受害的将是所有人类。”在有着农业背景的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看来,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是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而这恰恰需要一些耐心、打好基础。
对此,王静也深有同感。她说,一定要尊重科学,科学修复,把红树林保护好。“在种植修复中要特别注重本地乡土物种的恢复,把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恢复好,通过后期合理的管护,让修复的地块演替成为健康的生态系统,为更多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家园。”目前政府也在持续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当前仍有一些关于环保的错误观念有待破除。
比如,不少地方仍然难以将环保与发展统筹起来,在环保问题上急功近利,甚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与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协同的关系。”王静说,恒生中国在罗源县的红树林项目,正是立足长远,从构建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出发,以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过去的成功经验看,种植了红树林的地方,互花米草退了,小螃蟹、小海鲜回来了,村民们的鱼塘也“活”起来了。此外,红树林的管护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良好的生态治理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赢。
此外,根据SEE基金会以往项目经验预估,罗源县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改造项目预期在40年内的固碳量约为2800吨,平武县的森林修复项目预期在30年内的固碳量约为4750吨,未来这些都将造福当地居民。
郭乾友介绍,近些年,罗源县已经从“低碳”发展中尝到了“甜头”。随着生态日益变好,越来越多珍稀水鸟,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候鸟卷羽鹈鹕在罗源湾越冬,碧里乡濂澳村后山的树丛中则有大量苍鹭在嬉戏,各类珍稀鸟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更为重要的是,“种·未来”项目还构建起一个“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良好生态治理格局。王静表示,恒生中国的红树林项目建立了一个多方协作的良好模式。除了当地林业局,项目还得到了厦门大学专业团队在技术方面的支持。从企业,到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多方的力量被调动起来,这对于生态环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蒋泽银说,过去,不少村民都觉得生态保护是政府的事儿,跟自己毫无关系;但无论是四川的伐木工人转型为护林工人,还是福建的渔民从旅游业中收获更多发展机会,都生动证明了绿色转型发展之路行得通、走得远。
“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曾提到,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宋跃升说,保护修复生态,现在便是行动的最好时机。恒生中国不仅要种下小树苗,更要努力哺育一个生态保护的“小气候”,并让这个“小气候”带动起全社会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福祉。这也是“种·未来”项目的初心——汇聚责任力量,创变美好未来。
来源:善达网